学术交流 教学成果 社会服务
《历史性的平面性》何岸讲座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9日 00:00      阅读次数:

霓云讲堂/何岸——历史性的平面

12月15日下午两点,由湖北美术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IFA时尚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湖北美术学院科研处任学术支持单位,湖北省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和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协办的霓云讲堂之“何岸——历史性的平面性”在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如期开讲,服装艺术设计系、IFA时尚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海兵副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此次讲堂邀请到的主讲嘉宾当代艺术家何岸,1971年出生于武汉,1996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和居住在北京。创作实践涉及装置、雕塑、摄影等多重媒介。作为中国70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何岸的作品广泛运用金属广告板、混凝土、霓虹灯等工业材料,很大程度反映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全球化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物理和心理冲击。何岸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在福冈美术馆、泰特利物浦、里昂当代艺术馆、瑞士巴塞尔博览会、卡内基美术馆等地展出。没有情感和意识的冰冷材料背后,是何岸试图探索的都市情感的真理,或暴力或细腻,或冷酷或浪漫。

面对满堂学子,何岸先生格外自谦地说:“我不是讲学,我只是按照文化的态度来做一个很梳理工作”。讲堂以“历史性的平面性”为主题,何岸先生以他最近的意大利之行,从建造和文学的方向,以文学的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次对“历史性的平面性的”拉片式分析和分享。

何岸先生强调“平面性与平面是有很大的区别,我们所知的平面是指设计或绘画的二维的平面,在此之后加上“性”,则是指西方如何从建筑建立其文化,建筑同语言之间的交流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以及世界是怎样架构的……”。随后何岸先生沿着从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跳过巴洛克、洛可可与矫饰主义时期)之间与西方语言同时产生的建造的线索关系,结合他意大利之行的实地艺术考察为我们梳理了从最早的埃及、到古希腊、再到罗马,柱式建立、横梁式建立乃至穹顶式研究的西方建造的由来及其与语言组成方式的关联。

同学们在这次讲堂中受益匪浅,李海兵主任也提到:“对于艺术史、设计史的深入学习,会加深大家对于事物的判断能力”。在座同学对何岸先生在艺术道路上的深入研究与实践萌生了的极大的崇敬与想往,讲堂带来了何岸先生前沿的艺术思想和思考方式,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何岸先生追寻文化原点的研究精神为同学们将来如何进行艺术认识与艺术实践做了极好的阐释。